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419|回复: 141

【情系江南(十二)】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行(活动已结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定土楼介绍】

位于龙岩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我国古 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 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 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 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楼的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 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 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最高 层处设有了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 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圆形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范民居。圆形一般由二、三圈组成,由内 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约10多米,高三至四层,共有一二百个房间。底 层是厨房和餐房,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居室。二圈两层,均有30~50 个房间。中间是祖堂。是婚丧喜庆的公用场所。楼内有水井、浴室、磨坊 等设施。 比较典型的土楼有振成楼、承启楼和遗经楼。振成土楼位于永定县湖 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约5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 层48间,按八卦图形设计,每卦6间,一梯楼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筑有防 火墙,以拱门相通。祖堂为一舞台,台前立有4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 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内圈,二层廊道有精致的铁铸栏杆。 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矾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中国的振成土楼 与雍和宫、长城并列为三大建筑而名闻于世。目前振成土楼已对外开放, 设有客房、餐馆、浴室及卫生设备。汽车可直达该楼。 承启土楼位于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全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1.4 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 个房间。中心为祖堂,全楼共计400个房间。整个建筑面积为5376.17平方米。 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就有承启楼为图案的 邮票。
[$nbsp][$nbsp][$nbsp][$nbsp]遗经土楼位于永定县高陂乡上洋村,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属于 方形土楼。外墙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后座主楼 高17米,5.5层,是永定县现有土楼中最高的楼房。主楼左右两端分别垂直 连接一座四层楼房,并与同主楼平行的四层“中厅楼”相连,合成一个巨大 的方楼。遗经土楼共有280个房间,51个人小厅堂,整个建筑布局规整。显 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客家介绍】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nbsp][$nbsp][$nbsp][$nbsp]

【客家文化介绍】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独特的语言。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中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nbsp][$nbsp][$nbsp][$nbsp]

客家骄子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就是创大业,谋大事。有作为的好男儿,人人敬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在政界和军界的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新四军军长叶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唐代诗人、文学家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宋代赣南第一位状元郑獬,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语言学家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李国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两院院士、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黎尚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伟松,国际著名化学家潘毓刚……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伍佐南,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客家女中豪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世界速滑全能冠军叶乔波、戏曲表演艺术家黄婉秋、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等人。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这些优秀的客家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对于这些客家骄子,不独客家人效为榜样,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

【初溪土楼群介绍】
从福建省永定下洋镇驱车前往初溪村,山道崎岖,路况之差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当时,我都有点想打道回府了,但是经过一阵艰难的颠簸之后,远远望见一座又一座土楼接连扑入眼帘,我的目光突然为之一亮,疲惫的身体一下变得振奋起来。
[$nbsp][$nbsp][$nbsp][$nbsp]那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土楼村庄。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高低错落、条理井然地散布在一片开阔的盆地上。一条鹅卵石小道像纽带一样连接着每座土楼,背后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绿浪奔涌,好像为土楼群竖起一道涌动的绿色屏风。

[$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初溪土楼群,像是一颗埋藏在青山绿林里的未经雕琢的宝珠,散射出一片质朴的光芒。隔着小溪,我们看到一些老人坐在土楼门边一排长凳上,说话声和着流水声在山谷间回响。我感觉自己的一双眼睛不够用了,这世外桃源的风光与人如此完美的融合,就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深深地震动了我的心。

[$nbsp][$nbsp][$nbsp][$nbsp]初溪土楼群主要包括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这些土楼中,各楼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庆”字,如集庆楼、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简要的方块字寄托着土楼人朴素的心愿。大约在六百年前,一个徐姓的人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他们几经辗转,来到了初溪这块地方。这里山高路远,林木茂密,四周围的山岭犹如屏障,把北方的兵祸与动荡阻隔在千里之外。这块陌生的土地静静地躺在大山深处,似乎一直在等待着拓荒者的到来。徐姓先人擦去脸上的汗水,开始清除杂草和灌木,平整地面,终于,这个流离失所的家族有了安身之地,大山深处升起了一缕缕炊烟……

[$nbsp][$nbsp][$nbsp][$nbsp]集庆楼是初溪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圆楼,距今已有580余年。永定境内现存的360余座圆楼,格局几乎都是一样的:全楼有两部至四部公共楼梯,底层地脚相通,而且每一层的走马廊像圆环一样畅通无阻。惟独集庆楼别出心裁,从底层的灶间开始,每户人家从一层到四层,都各自安装楼梯,各层的通道也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和隔墙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木隼头紧密地衔接起来,一枚铁钉也不用,令纷至沓来的旅游者和建筑行家叹为观止。

[$nbsp][$nbsp][$nbsp][$nbsp]据说这个只有2000多人口的土楼村庄,在厦门、汕头等地开办了40余家木材制品厂,在外面当老板和打工的就有1000多人。当年他们的祖先从远处走来,现在他们向着更远的地方走去,这里面体现着一种坚韧不拔、努力进取的客家精神。这个遥远的土楼山庄并不寂寞,逢年过节,在外面闯荡的人便提着大包小包赶回家乡,每一座土楼都像赶集一样热闹非凡。在平时,不管谁家6旬以上的老人谢世,村里都要燃放三声铳炮,村民户户停炊,纷纷赶来吊唁和帮忙。要是有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全村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宰鸡杀鸭,好像过年一般。

[$nbsp][$nbsp][$nbsp][$nbsp]美丽的土楼,纯朴敦厚的民风,给初溪这个客家村庄增添了迷人的人文色彩,使它像童话般吸引着无数游客。

【东倒西歪楼介绍】

从闻名遐迩的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往下走4公里,就来到了下坂村,这里是一片群山削开的平地,溪流欢畅,茶园层层递进,12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这里面名气最大的土楼当属裕昌楼,而且似乎越来越显出一种“土楼明星相”。
  裕昌楼也被人叫作东倒西歪楼、歪歪斜斜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不过这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当你一脚踏进楼门,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这时你心里不由一紧,也许就要抽腿往楼外跑了。其实,六百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

  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1338年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合建,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清洌水旺的井,拿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楼是五姓人家合建的,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便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一个寒流袭来的夜晚,刚供完一轮饭的人家以为没事了,早早就吹灯睡觉,轮到供饭的那一户人家以为是明天一大早的事,天一黑也钻进被窝了。两家没有交接好,这就苦了夜晚加班的木匠师傅,天寒地冻,肌肠辘辘,以为主人家该送来热气腾腾的点心,谁知老半天不见动静,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饿得神思恍惚还是有意捉弄,木匠师傅这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规范,榫眼太大而榫头太小,不过主人没有发现,立柱上梁之后一时也没有出现异常。

  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七层,屋瓦尚未完全盖好,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扫墓,放了三声响铳和一大串鞭炮,开始烧纸钱,这时一阵山风吹来,把烧着的纸钱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阵紧急扑救,很快把火扑灭了,不过裕昌楼人却觉得新楼还没住人就先过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楼连同六楼一起拆除,在五楼重新钉桷盖瓦。不久,大家发现二楼以上的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险,不由人心惶惶。这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这个不速之客象巡视大员一样,在一楼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楼,在回廊上走了一圈,从后窗跳到楼后的山坡,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目光温存地看着裕昌楼,轻轻地吼叫了一声。山大王的这一声轻吼,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老虎入楼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将来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或者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便安居乐业,六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想来真有意思,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人啧啧称奇。在闽西南土楼乡村,象裕昌楼这样歪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小小奇迹

【田螺坑土楼群介绍】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地区南靖县书洋镇,建县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与隶属龙岩地区的永定交接的书洋、梅林两镇,大多数是客家人,其它乡镇则以闽南人居多。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两边的坡地上和小溪边,土楼星星点点,一座、两座、三座,到处都是,好像进入了一个土楼王国,突然一个急弯下坡,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山坳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土楼群,惊喜之余,忍不住要叫出声来。

这就是田螺坑土楼群,虽然已经在画册上看过很多遍,但当站在山坡公路上俯瞰,心中仍然是汹涌澎湃的激动。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

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位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果然,步云楼还在兴建,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修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也是三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 1936年,瑞云楼又在步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仍然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

一方四圆,如四个圆环围着一个方圈,又如一个方圈系着四个圆环,错落有致,疏密得体。从视觉上看,如果全是圆楼,环环相连延续不断,不免使人失去方向感,因为圆形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人们进入其中会产生恍惚的感觉,但是居中有一方楼之后,整个村落的方向就明确起来了。据专家考证,各座楼之间都是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建造的,其实乡民们建造土楼,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哪里谈得上什么黄金分割,他们只不过根据风口水势,凭借代代相传的经验,就地取材,用最常见的红土,一层层把房子造起来,完全是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世界奇迹的。

【住宿、美食介绍】

住宿:有时间建议住宿一晚,除了可以感受土楼的早晨,“听取蛙声一片”的宁静夜晚更是让人难忘。田螺坑住宿较为方便,节假日最好提前预定。

吃:田螺坑的鸡鸭全部是自然放养,味道极佳,建议现买现杀,煮汤更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蕨菜、笋干、茶树菇,以及各种野生蘑菇,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汀州白斩河田鸡

长汀民间烹河田鸡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香酥鸡、油淋鸡、白露鸡、八宝全鸡、盐酒鸡。其中以姜汁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名优特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谱之首。白斩河田鸡成为长汀城乡百姓招待客人的高级佳肴,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汀州人年节喜庆下的宴席当中也必定有这道菜,否则不排场。海内外客人来汀也必定要品尝这道菜。河田鸡的鸡头、鸡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

菜干扣肉

猪五花肉洗净,下沸水锅煮至七成熟取出,沥干水,用酱油15克涂匀肉皮,晾干。炒锅置中火,下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将五花肉下锅,炸至肉皮起泡并呈红棕色时,倒在漏勺沥去油,然后切成3厘米长、1厘米宽的肉片。

菜干加水泡软洗净,挤干水分,切碎末。目鱼肉去膜,切成片。炒锅置微火,下入熟猪油15克,烧至七成热,放入鱼片,加白糖、酱油35克,炒至肉色浓红,加入蒜瓣、目鱼片、绍酒,再炒5分钟,然后舀入骨汤,焖5分钟,捞出各料,锅中焖汁加入菜干末稍煮片刻取出。

蛋清鱼丸
选用鲜活鳜鱼加鸡蛋清搅打而成。成丸不散,入口即化,风味殊绝。

新泉溪鱼
人类把鱼当作食品,那是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事。这里讲“新泉溪鱼”,主要是讲新泉一带的群众十分讲究溪鱼的烹调技术。据调查,新泉群众加工溪鱼的方法主要有蒸、煎、煮、炒、焖、涮、炖等,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看顾客的口味需求。比如:鳗鱼、鲇鱼,鲶鱼等无鳞鱼类一般用于清蒸。清蒸时,若以食肉为主,则加以香菇、姜汁、花生油等佐料;若以滋补身子为主,则加适量的水、米酒、生姜一起蒸。鲤鱼、石斑鱼和其他小鱼,一般是先煎后煮或先煎后焖或先煎后蒸。鱼专 鱼,加工方法更多,一般是先除去鱼鳞,取其身上的肉炒鱼片,取其头、尾、鳃、骨、肠煮酸辣汤;或者全鱼先煎后焖;或者全鱼先煎后炖汤。鲫鱼,除了用干煎、焖之外,更多的则是用来涮酒。涮酒时配以适量的生姜、香藤根之类的配料。新泉溪鱼无论采用哪种加工方法,都十分讲究火候,火候以鱼刚煎、煮、蒸、焖熟为准;其次是讲究搭配的佐料,佐料中少不了生姜或姜汁;第三是讲究烹调技巧,比如煎鱼,无论大小都要保持全鱼,讲究清香;焖鱼要保持鱼肉洁白,讲究鲜嫩;熬汤要讲究汤色乳白,口感清爽。

涮九门头

涮酒就是将肉片、鱼片之类放在掺有米酒的开水锅里略煮一下就吃的加工工艺。
新泉涮酒主要取牛身上或猪身上最精华的内脏和嫩肉为料。
涮牛肉酒,是取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脊肉、牛蜂肚、牛心管、牛腰子(肾)、草肚壁等九种肉,新泉人号称涮“九门头”,意喻一台汉戏中最主要的旦、花、丑等九种角色。
涮猪肉酒,一般是取猪肝、猪心、猪腰(肾)、猪粉肠(俗称竹子肠)、猪舌头、龙骨边的嫩肉等。
涮酒方法,先把肉切好,不同的肉按不同的要求分别切成花状、片状、条状、块状,尔后把掺有米酒的水盛在锅里或酒壶里烧开,同时把辣薯(一种去湿理气的草药)、生姜、香藤根或鸭掌草等单独煎出汤水,或直接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再将切好的肉放进去略煮片刻,即可吃。吃时,用涮肉的酒配;取出的肉另加姜汁、味精、食盐相拌。其风味不仅鲜嫩脆爽,而且会使人感到舒筋提神。

四堡漾豆腐
来到闽西连城县,当你到国家级风景区冠豸山游览一番后进入城区,或到全国四大木刻雕版印刷基地四堡考察,若想品尝客家名菜,(四堡漾豆腐)可使你一饱口福,回味无穷。
近几年,四堡漾豆腐成为闽西客家旅游美食的地方特色肴菜,与海内外学者专家青睐四堡明清时期成为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历史文化相关。
相传,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业非常繁荣。由于油炸煎炒过的食物易火气上身,而日夜劳作的印刷工人讲究清心润胃,滋阴养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它以境内独有的(五月黄)豆为主原料,用熟石膏调煮豆浆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选新鲜猪瘦肉和无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许红菇、香菇、葱白等剁烂成鲜肉酱为馅。取团状肉馅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块块方寸大的鲜豆腐块中。锅中猪油煎热后将肉馅朝上的豆腐轻放入锅,添入新鲜鸡汤、撒少许乌豆鼓,以文火微焖至熟时揭开锅盖,只见锅内豆腐微黄见白,文火中似摇似动。此时撒少许胡椒粉、小葱花,待汤水全被豆腐汲收时起锅,(赶滚)(即趁热)品尝。那白中淡黄,似摇似动的盘中豆腐谓之为(漾豆腐)。
到连城县国家级风景区冠豸山欣赏丹霞地貌的奇特自然景观,再到四堡去参观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古文化遗址,品尝闽西客家传统名菜四堡漾豆腐,品味历史文化与客家食文化的发展和升华,必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簸箕粄
又名“卷粄”,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

下洋牛肉丸

著名侨乡永定下洋镇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看初溪土楼,观虎豹别墅,洗侨乡温泉,尝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粄、马头圈、焖狗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下洋牛肉丸。闻名遐迩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韧、松爽、味香的独特风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谓闽西一绝!
下洋牛肉丸,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牛肉丸摊店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销往福州、厦门、深圳及临近县乡。下洋牛肉丸各家的制作大同小异,风味却大相径庭。
制作过程:选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层肉,用干布汲干水分;然后剁碎并反复拍打,使肉色转为鲜红柔韧,加入适量盐、薯粉,反复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后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时,捞起,放入盛有骨汤的沙锅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松胀大,加入少量胡椒、味精、葱花等调味品即可食用。

客家捶圆
捶圆又叫(波圆),通称肉圆。捶圆是总称,具体有多种,并不断有新的品种面市。主要有猪肉圆、牛肉圆、牛筋圆、鱼圆、虾圆、鸡圆等。
肉圆的共同特点是,味道纯正,保持原肉味,既有韧性又很爽脆,既有嚼头又不打渣。客家鱼圆不似沿海地区的鱼圆结实爽脆,而是软嫩爽滑,别有风味。
同样是肉圆,制法一样,质量却大不相同。因而各地都有各自的名牌摊店。梅县以丙村肉圆最为著名,人们形容丙村肉圆特别爽脆,(跌落桌上会跳三跳)。牛肉圆以永定最为出名,永定下洋的牛筋圆以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赞誉。
肉圆既是一道常菜,饮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圆)字寓意(团圆)、(圆满)。(圆)谐音(缘),尤其适合喜宴,如以鱼、肉两圆混合上席,更有成双,有余的吉兆。

苎叶粄
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苎叶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乡亲和游子的喜爱。
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尤以春夏两季为佳。制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叶,和适量粳米、糯米和井水于石臼捣烂、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粄团,然后把粄团捏成小块,放在蒸笼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后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别有风味。
常吃苎叶粄,能耐饥渴、长力气,除皮肤疾患,强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豆腐饺

将五厘米见方的豆腐从水中捞出,用刀横向切下薄薄的一层,轻摊在纱布上,再把瘦肉、香菇、冬笋、葱头等剁成的馅子放在豆腐片的中央,将纱布连同豆腐提起,对角压紧。先用蒸笼蒸十分钟左右,使其定型并去掉豆渣味,最后加水入锅煮成。如用鸡汤,味道更好。豆腐饺色泽洁白,味道鲜美,荤素相间,别具风味

卷饼
卷饼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有包制。据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岁能诗,13岁考取秀才。由于家贫,母亲为其做了一件既长又宽的蓝长衫,以供今后数年穿着。当他穿着这件新衣去拜谒考官谢恩时,考官看他衣不合身,便口出上联曰:“小童生蓝衣坠地”。段林雪仰望考官,见其头戴官帽,帽顶缀有红珠,即答曰:“大文宗红顶朝天”。考官点头称赞。段林雪童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只好由母亲胡氏亲授功课,他不出远门,也不知市面的繁荣景象。有一年元宵节,他上街看到油炸卷饼,香气扑鼻,回家问母亲那是什么菜。胡氏暗自伤心,便买了几张卷饼皮,以腌菜、葱蒜包卷,将就着给林雪解馋。林雪吃后又问:“这是什么菜?”胡氏随口回答:“手帕子包‘拉杂’。”后来,段林雪考中拔贡,家境已佳,想起往事,便赋诗道:“家家团聚过元宵,户户齐把春卷包,忆我龆龄穷苦日,笑问手帕何物包。”
原料:面粉250克,花生油1公斤,猪油150克,冬笋丝250克,香菇100克,瘦肉250克,菜心丝、豆芽、精盐适量。
做法:分为制面团、制皮、制馅心、卷制包炸等道工序。
特色:卷筒状,色泽金黄,皮酥馅香。

清溪笋干
清流笋干是用刚出土的春笋干制成,称为“闽笋尖”,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以嫩甜清脆著名,明清时代列为上京贡品。许多名菜如“烩三丝”、“御炉肉”,都不可缺少闽笋干

上杭萝卜干
上杭萝卜干早在明初就享有盛名,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上杭是闽西的萝卜主要产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张滩、土埔一带所产萝卜有红有白,具有鲜嫩、清脆、甘甜等特点。由此加工而成的萝卜干色泽金黄,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炖、油炸,又可浸泡变淡后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盘。所以,史籍记载它“畅销闽粤”。

萝卜干制作一般是在冬至前后进行,要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将萝卜拔出洗净,稍晾干后放进大木桶,一层萝卜一层盐,装满后上盖,再压上大石块,一周后取出晾晒,搓去水分,再晾晒,直至挤不出水为止。然后将木桶里的盐水过滤煮开,倒入萝卜干浸泡,趁热再揉擦一次,又挤去盐水再晒干,等到变为金黄色后,就将萝卜干装入干净的瓮内压实,用黄泥封口,半年之后取出。这样,就成变独具风味的上杭萝卜干了。

明溪肉脯干
明溪肉脯干是用精瘦牛肉浸腌于面制的酱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经一周左右,再挂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放入烤房熏烤而成。制成后色、香、味俱佳,既有韧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无穷。
除肉脯干之外,还有肉松,表面看去淡黄疏松宛如淡巴菰,入口则芳香甘甜,为佐餐佳肴,清代时列为上京贡品。

永定菜干
永定菜干有400多年的历史,不仅省内外闻名,在南洋华侨中也颇有影响。“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时,就常托人带去家乡的菜干。

永定菜干有两种:甜菜干和酸菜干。甜菜干颜色乌黑油亮,味道香甜鲜美。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晒1-2天,至菜叶晒软,然后用蒸笼熏蒸,蒸后再晒,晒后又蒸,如此反复三次以上,即所谓的“三蒸三晒”。有的加工精细的要七蒸七晒。酸菜干颜色黄褐,味道酸中带甜。制作时先将鲜芥菜洗净,然后晒软切碎,加盐揉搓入瓮内,使之发酸,待一周左右取出焖煮晒干,再用蒸笼熏蒸,蒸后晒干,晒后再蒸,蒸晒两次以上后收藏。

连城地瓜干
地瓜干在闽西各县都有,但连城地瓜干却以它独特的原料与制作方法出名。它是用隔田、隔川、揭乐、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红心地瓜制作而成,所以又称红心地瓜干。这些乡村土质松软,酸碱适中,气候适宜,很适合这种红心地瓜生长。这种地瓜干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松软耐嚼,而且还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制作方法一般是将整块地瓜蒸熟去皮,然后压制、烘烤。制成之后可保存几年不坏,既可当零食,也可切成小块,拌上面粉、鸡蛋、香料,经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为酒席名菜。所以,连城地瓜干实为馈赠亲朋之佳品。

将焖好的肉片皮朝下装入扣碗,再摆入蒜瓣、目鱼片,菜干末铺在碗面上,淋上焖汁,上笼屉用大火蒸1小时取出,滗下蒸汁后,翻扣于圆盘。 炒锅置旺火,倒入蒸汁烧沸,用淀粉调稀勾芡,淋于菜干扣肉上即成。

香酥兔

又名红烧兔,将兔肉用油炸至金黄色后,辅以冬笋、香菇、墨鱼、蒜白等配料蒸熟而成。浓香扑鼻,鲜嫩香醇

新泉焖狗肉

焖狗肉是取家养的狗,宰杀干净后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块(狗肠一般先打结再切断),然后放入锅中,加上适量的水焖煮。
新泉焖狗肉的技巧主要有三:一是讲究配料,一般是配有陈皮、山奈、生姜,若是农历五至九月,则会加些适量的石膏或鱼腥草之类。二是讲究加水和用火,锅中的水量看狗的大小而定;烧火时先用猛火,烧到锅里的水沸腾后再逐渐降低火力;技巧是掌握狗肉刚好焖熟并开始转烂,锅中的水又刚好烧干。三是讲究调味,主要是适时加盐,适时下配料,适时添洒少量米酒。新泉人焖的狗肉香气横溢,令人馋口,吃后会感到香气沁肺冲肠,周身出现一股暖流。

特色菜有簸箕饭、菜干扣肉、客家捶圆、上杭鱼白等,著名小吃有段母包饼、客家擂茶、闽西八大干、永定芋子包等

闽西八大干:

武平猪胆肝,早年出了山,耐味算奇特,带甘!

长汀豆腐干,美味不一般,配粥抢着吃,盘翻!

永定咸菜干,蒜仁炸肉拌,干蒸味特妙,下饭!

漳平春笋干,阿拉最喜欢,年节当礼品,宝般!

上杭萝卜脯,块块都落肚,好吃又开味,有补!

连城地瓜干,销路不简单,加工包装好,过番!

宁化田鼠干,胜过牛肉干,下酒最来劲,再干!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

土楼群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

土楼近景
发表于 2005-10-12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

占坑!:8)
发表于 2005-10-1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看土楼,体验客家风情

占位先
发表于 2005-10-1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看土楼,体验客家风情

顶及占坑!
发表于 2005-10-1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看土楼,体验客家风情

cooldama wrote:
顶及占坑!


躲到那去鸟啊你???好久不见!
发表于 2005-10-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看土楼,体验客家风情

那个时候我应该有空的,支持了
发表于 2005-10-1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占坑了
回老家看看去
发表于 2005-10-1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回复: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发现之旅——闽西行:看土楼,体验客家风情

呵呵,每次活动都占不到坑……xx(
东方圣 wrote:
<BR> <BR> 躲到那去鸟啊你???好久不见!
发表于 2005-10-1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占个坑先
发表于 2005-10-1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同志们不要光占坑啊,在这占坑是没用的,还不赶紧报名,小心又没位了
发表于 2005-10-13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比坐火箭还快:O)
发表于 2005-10-1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豚豚 wrote:
同志们不要光占坑啊,在这占坑是没用的,还不赶紧报名,小心又没位了

怎么当上拉客仔了
发表于 2005-10-1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关注中啊,我也是客家人!!!看到活动时间,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这半年都没有时间,不能跟你们去别的地方玩,我真想哭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关于客家土楼的一个笑话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广东福建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发表于 2005-10-1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哇..心动啊............我。.我。..我。..
发表于 2005-10-1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温柔的问一句:能带上我么? :I
发表于 2005-10-1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好详细好诱惑好煽情
发表于 2005-10-1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情系江南(十)】土楼文化&客家风情发现之旅——闽西、梅州行

报名的人很多,组织多一次吧,流口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11-9 00:38 , Processed in 0.1298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